中国网链接:http://ent.china.com.cn/phone/web/news/detail2_2025_07/28/4522460.html
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,承载着千年礼乐文明与文化基因。近日,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“青铜文化大篷车美育实践团”走进雁山区良丰农场社区青空间,以“青铜文化润童心,文化传承助振兴”为主题,将博物馆里的“国之重器”(1:1复制品)搬进社区,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可触、可感、可创造的文化盛宴,让古老文明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。
实物为媒,叩响千年历史之门
“这个鼎的花纹像波浪!为什么它的颜色是绿色的?”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,指着西周利簋(1:1复制品)的饕餮纹追问。实践团成员用“青铜器会像树叶一样慢慢‘变老’,铜绿就是它的‘皱纹’”这样的比喻解答,让历史知识变得鲜活。
(活动现场)
知识为桥,解码青铜文明密码
实践团指导教师马彬彬举起三星堆纵目面具的复刻模型,用古人想象中的“千里眼”解释夸张造型的象征意义,将考古术语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童话式表达,让晦涩的纹饰知识变得童趣盎然。在生动的讲解后,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创意表达对青铜文化的理解——
(活动现场)
童心为笔,妙手绘就青铜华章
在“我心目中的青铜器”创意涂色环节中,孩子们化身小小“青铜匠”,手握画笔,蘸取象征铜绿与鎏金的青绿、金黄颜料,在古朴的青铜器线稿上尽情挥洒想象。7岁的乐乐在鼎的线稿上画了一对翅膀,他说“想让青铜器飞到太空,告诉外星人我们的老祖宗很厉害。”孩子们的奇思妙想,让千年文物有了当代生命力。
文化为种,播撒自信与传承
活动尾声,孩子们都自豪地举起自己独一无二的“青铜画作”合影留念。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惊喜盲盒礼品,让知识与快乐一同回家。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青铜文化的科普之旅,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,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,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(活动现场)
近年来,桂林理工大学以“美育实践”为抓手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、进社区,“青铜文化大篷车”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。通过让文物“走出博物馆”“走进生活”,不仅培育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,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气。
(现场合影)
(供稿单位: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:图/文 张劲彪)